人分两种
培训学校的校长让家长提意见,我提了一个看法。
小孩来上校外的奥数,本来就是为了拓展思考能力,而不是为了在课堂之外再多学一堆解题技巧。小孩现在学了技巧,记住了老师教的一类题的做法,然后套用在同类题目上大量做题,训练熟练度,提高了分数,但是,并没有形成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这个想法校长深以为然,但是其它家长纷纷不以为然,毕竟,大部分家长是希望小孩子能够考的高一些,而不是希望小孩子锻炼思考能力。
校长讲了一个案例,他有个朋友在北京也做这个奥数培训,就是按照我说的这种思路去教小孩,但是很可惜,整整 10 年了,就教了 80 个学生,因为大家都说好,但是大家都不来,所以就做不下去。
当然,我也没指望他能够开展这个模式,毕竟家长就是客户,为了满足客户的第一需求,有助于小孩在校内的数学成绩提高,就不得不去按照最短视的方式操作。
这就是一盘生意,客户短视,你也没法改变,但是,我自己从小学开始也上了近十年的奥数,深感那些奥数学的好的人,往往走上社会后混的不咋地。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很多人很早就发现了。当初我们的看法是,过度的数学训练会让人情商低,这导致很多人不适应社会,但很多年过去后,我觉得问题似乎不在这里,而在于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去学的。
如果你是先思考,后做题,那其实你就是在沿着人类文明的方向上重复了一遍。
理解这句话么?
假如一个孩子,你不先教他任何知识点,那他其实理论上就等于穿越回到历史节点,变成了牛顿,变成了莱布尼茨的处境。
这个时候,他面临的是一个困难。当他面临困难的时候,他要自己先去摸索,比如提出一个方向,就叫做猜想。他找到支撑这个方向的论证就叫做定理。他每走一步,你再给他看定理,让他得到应证,他等于有了一个落地支撑点,再继续往前走。
假如他是沿着这样的路往前走,等于他用简化的方法自己把人类在数学文明上的每个节点都探索性的推导和模拟了一遍。你不要觉得我在胡扯哦,人只要稍微机灵点,初等数学范畴都可以这么走通,因为初等数学就是基础代数,从原始人到 17 世纪中叶的所谓啥啥家,并没有比今天的常人聪明到哪儿去,当然,数论,高等数学不在此列,因为太难,背景知识太庞杂,常人已经无法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处境下模拟他们走过的路了。
这个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是他以后要做数学家么?
不是的。
这个价值在于当他遇见一个未知世界的时候,他会去勇敢的寻找方法,而不是等着谁告诉他方法,然后他去重复。
这一点是人与人之间绝大的差别。
人本来就分两种。
- 一种人是在没有路的时候去寻找成功的路。
- 另一种人是等着别人来告诉自己成功的路,然后企图去复制。
但是很遗憾,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到你没法复制,这就是为什么常说成功不可复制。
为什么我提议老师不要先教小孩子方法,而是先让他在没有任何知识点的处境下面对题目,面临困难,然后迫使他自己率先提出方法或者找到方向。
我们来看看人掌握的方法越多,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其实就会出现缺乏探索精神,这就是古语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人一旦掌握了方法,困难就消失了,困难一旦消失了,人就不会去思考了,所以,好不容易遇见的困难,就因为你告诉了他方法,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这种小困难,一次次的逃避了,那么有一天,他长大了,会进入深水区,这时候,忽然没有方法给到他了,他就傻眼了。
这就是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不适应社会,也就是王健林说的那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当然,他这句话,我觉得没说清楚,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是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而应该是:
如果一个人总是先得到方法,然后用方法去套用问题,用这样的训练考入了清华北大,而失去了从小到大一次次面临简单困难,并从中学会面对困难独自思考,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法的训练,最终,长大了,第一次面临的困难就是绝大的困难,比如直接就是如何赚到一个小目标,然后只能傻眼,而那个所谓的胆子大,其实指的是没有失去探索精神,没有失去面对困难自己离开已有的知识领域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如果这么解释一下,“清华北大”,显然是不如“胆子大”的,注意,我都打了引号,我把清华北大和胆子大都做了局限性的解释。
先给方法和后给方法,其实长期来看差距是巨大的,虽然短期来看先给方法要学的快。
人有的时候,你看起来每个目标都是走最短的路线,往往终极目标反而走了最远的路线,甚至到不了。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你大方向偏离了。两点之间也许线段最短,但如果你这么一堆线段最后组成一个圆,那你就没离开原点。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到底是希望孩子一生走的好,还是希望孩子这学期考的高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世上没有什么技能性质的工作非得人来做了,这意思就是,如果方法是已知的,你练的再熟,也没有任何意义。
脱离了思考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个过时的东西(注意我的定语)
就算我相信你可以不吃不喝不眨眼每天看盘 24 小时连续看一年,问题是,一个程序,一夜之间,就可以看盘 100 万个小时,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交易数据按照所有的方向进行所有的推测和模拟测试,人这辈子所有时间加起来,一共够 100 万小时么?
60后可能是最后可以依靠熟练度胜出的一代人了,再往后的新人,你要胜出的,不是人,而是洪水一样涌来的人工智能。我们人类也许最后一定会被人工智能从所有维度彻底取代,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好像大洪水时代,那么最后一块高地,一定是思考。
方法越确定,努力就越没有价值。
在人工智能还没有办法沿着 720 度的范围去全面探索方法的残存时间里,我们或许还能够依靠思考这艘诺亚方舟,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那些方法已定的事情,真的,不需要人类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