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笑长

成年人的战斗


关于跳槽时如何选择下家的这个话题,我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一直都不太一样。


我很清楚大部分人跳槽时的选项,一般来说,是跟着薪水走的,比如拿了几个offer,通常会选择年薪最高的那一家,当然,有股票的话,也会按照上市概率,算成数学期望后,折合进年薪里面去。


假如两家公司的年薪差不多,比如相差5%以内,通常会选择职位高或者发展前景好的那一家。


我共事过,也招过很多人,基本上绝大部分人跳槽的时候,都是这个选择方式。


那今天,我来聊下自己在历次跳槽的过程中,是怎么想的。


十一年前,是我第一次跳槽,那时候我刚裸辞离开工作了20个月(包括实习期)的第一家公司,按说第一家公司的待遇是不错的,技术团队是一流的,开的薪水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在应届硕士的研发岗位里,也是国内第一阶梯的,比如说华为在当时的薪资算开的高的,那么很显然,我第一家公司开的比华为要高。


这既是好事也不是好事,不是好事就体现在我第一次跳槽,并不容易被加薪,因为原先公司薪水比较高,我又刚毕业不到一年,那么其它公司未必加的起薪,但当时是为了换城市,所以薪水高低不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跳槽的时候找了五家公司,能够平薪移动的只有三家,另外两家都是略微减薪,这五家里,后来有两家上市了,而且分别是他们所处行业里的TOP1和TOP2,但很遗憾,我没有选中,我选择了薪水倒数第二的,当时看起来势头最好,最有可能上市的,当然,结局不如预料。


有人可能问,当年第一次跳槽时为什么不考虑互联网企业呢?很显然,是因为当时它们的薪水实在太低了,低到大约只有我起薪的40%的样子。


之后,我在这家公司干了三年,第二次跳槽,是在八年前。


能待这么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三年里,我的薪水并没有加过,这在我们这个行业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应届。


按说应届生,三年内翻番几乎是必然,也就是说,我把应届的薪水拿了整整四年,都没加过,在我们行业里,这个记录,我自己都没有听过第二例,所以第二次跳槽,下家开出的薪水,都比较高,最高的是翻3倍,基本上都翻番,其中有一家公司,开出的薪资最低,是一家巨大的国企,它只给加了50%。


我偏偏选择了最低的这家,这是有道理的,也正是因为这次选择,让我后来直接进入行业甲方的核心圈子,为创业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就是说,我把应届的薪水拿了4年,然后拒绝了翻三倍的offer,选择了只加薪50%的一家企业,这个经历,这种选择,在我的职场生涯里,也是仅见的唯一一例。


当然,之后的故事和跳槽无关。


我去了之后,三个月内升了三级,做了高管,然后薪水加了很多倍,再过了几个月之后就和人一起创业去了,成了BOSS组里的一员。


这个特殊的经历里,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呢?这基于十三年前,我还在做实习生的时候,想明白的一件事。


我研二,还在做实习生的时候,观察了很多职场前辈们,得出一个结论。


在同一个行业里,薪资和一个人一生的财务状况,关系没有那么大。


如果俩人年龄相仿,经历差不多,呆在同一家公司,薪资有差异是很正常的,比如A做小组长,B做工程师,那么A肯定比B的薪水高一些。


或者A所在的公司效益好一些,B所在的公司效益差一些,通常我们这个行业效益好就意味着加班多,效益差也就意味着加班少,所以,加班多的那位比加班少的那位薪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


但他们的财务状况能有本质差异么?


我是没看出来。


如果一个人,一直干加班多,薪水高的那份差,或者稍微比同伴高个一级半级的,那么他的房子稍微大一点,比如多一个房间,车子稍微好一点,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拉开质的差异,那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一个人有大量原始股,另一个人没股票,换句话说,除非俩人有本质区别,比如一个是高管,一个是普通员工,一个赶上了企业上市,另一个没赶上。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如果没运气加成,无论你多努力,比同伴多不了什么。


这是我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


那么第二个是什么呢?


彼此职位,公司差不多的情况下,高薪是用什么换取的?绝大部分都是靠加班。


比如我们说华为,阿里,这都是典型的加班式企业,特点就是加班,加班,再加班,甭管有事没事,它就是要你加班,这就是企业文化。


说白了就是把工作当作生活,大部分高薪都是用牺牲时间换来的。


我计算过一个比例:


在我们行业里,如果岗位没有质变的情况下,大约你每上升50%的薪水,就得多承受一倍的工作量。


换句话说,如果你计较性价比,高薪是最不划算的,因为你单位时间的收益,下降了。


当然,很多人还是愿意的,这源自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部分人的不饱和时间无法卖钱,他工作不饱和,也无非上网浏览下网页,刷个淘宝啥的,也换不成钱。


第二个原因,大部分人是外驱性的,也就是你说一句,他动一下,他自己本身不思考,也不清楚自己要干嘛。


这就是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出售时间去换高薪的原因。


但很显然,我不是。


我是内燃性的,我有目标,自己会定计划,不需要人驱动,更不需要人盯着管理,你只要把时间还给我,我自己也会管理,不会糟蹋。


我在做实习生的时候,能观察出这两点,就说明我并不是一个劳力,而是一个有思想的主体。


我不认为我是一份人力,是一份资源,我认为我只是来别人的企业里揣摩人家怎么玩,因为,迟早我都得自己玩。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每次跳槽的时候,选择的都是空余时间最多的,换句话说,是工作不饱和,而且尽量有前途的那份差。


因为我多赚那些工资,也富不了,少赚那些工资,也穷不了。


毕竟都在一个行业里,尤其工作最初的那些年,薪水基数本来就不大,牺牲一些薪水,换来空余时间,我认为是值的。


当然,这是有两个前提的:


第一,你注意我所处的是高薪行业,所谓的低薪也只是本行业里的相对值,比其它行业,还是高的。


第二,我的性格是低欲望的,与那些很喜欢花钱的同行们不一样,少了那么多消费欲望,才能拿的住相对的低薪。


我牺牲了薪水,换取了空闲时间,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打游戏,而是致力于建立被动收入体系。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我始终认为人才比本金重要的多得多。


有办法还怕没钱么?


怕的是有钱没办法。


所以,才会放弃小利益,换回部分时间去提升自己能力,提升自己投资的能力。


投资靠的是能力,并不是本金,我始终这么看。


被动收入体系的打造,大约是十一年前开始,八年前稳定盈利。


我当年建立被动收入体系的第一目标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创业提供退路。


其实你看时间也是吻合的,八年前迅速成为高管,然后创业,也正是那之前的几个月,被动收入取代工资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换句话说,我拿着应届的收入冷板凳一坐四年,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主动的放弃了所有的机会,放弃了跳槽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一门心思的打造退路,直到把被动收入体系打造完,才开始三个月连升三级,开始为创业做准备。


这话的意思就是,不是没有能力升迁加薪,而是分身无暇,身陷另一个战场,抽不出来。


当一个人有被动收入垫底的时候,创业的压力是很小的,因为成败无妨,而且之后被动收入的增加是很迅速的,很快就彻底甩开劳动性收入。


这和本金扩大有关,被动收入就这点好处,本金越大,收入越大,它增加起来比人的力量强的多。


人的薪水,终有极限。


回顾过往,我认为选择是对的,可能有的人会说,在那四年里,你怎么知道被动收入一定能够打造成,万一成不了呢?或者时间比你想象的更久,八年?十六年?难道你一直坐冷板凳么?


你说的对,这是个问题,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止损的问题,我想,如果是八年,我会坚持的,如果是十六年,那我估计到第十年的时候,就主动止损了。


因为一个人职场最初的薪水是比较低的,放弃一些,损失其实不大,尤其是放弃这么早期的,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丁点薪水,去换整整一条退路,去换被动收入,还是很值得这么做的。


这就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对话。


魏延建议诸葛亮,自己带领五千兵马,穿越秦岭山脉,奇袭子午谷,诸葛亮引大军出祁山,这很符合孙子兵法里的“以奇胜,以正合”,当然被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风险太大,一旦遇伏,五千人荡然无存,但这事,如果让我这个后人看起来,应该听魏延的。


因为代价够小嘛。


按照小说里的描述,诸葛亮有三十万人马,拿出1.7%去换一路奇兵,很值得赌,输了,也无非损失1.7%,赢了,那产生的效果可是取代自己整个大军的呦。


所以,对当年的我来说,那四年,在我眼里的价值,就如同奇袭的5000兵马,当然,我赌赢了。


但就算没赢,让我复盘,我想,仍会这么做。


因为,人总会老,靠加班去维持高薪,岂能久乎?


更何况


太疲劳太满的工作量会让一个人失去思考,失去方向,变成一头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的黄牛。


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


这个话题,感觉很多读者还是没想明白,我打一个比方,可以很形象的说明这种理解上的困境。


我写一个故事,就像给你复盘一局牌,我告诉你,当天上家打4、5、6、7、8,我接了5、6、7、8、9,既出了牌,又压了他,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就反复问,我手里没有5、6、7、8、9,咋整?而我想告诉你的是,就算你手里有5、6、7、8、9,你也未必能这么打,因为谁知道当下这局里,你的上家出什么牌呢?


他要是出三个9带一对3,你就算有5、6、7、8、9,你能出的了么?如果你死盯着5、6、7、8、9,难道不摸出这种牌你就不玩了?或者你上家不出4、5、6、7、8你就不玩了?会玩斗地主的,应该都听懂了:


牌是死的,人是活的。


打牌这件事,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这一局里,手里拿的什么牌;
第二,这一局里,上家要出什么牌。


这两个因素都不考虑,生搬硬套,是非常好笑的。


我把故事讲出来,把思路理顺了,通常很多人都会觉得,哎呀,你说的很有理,但真的人在生活中,人落在局中的时候,很多人不一定思路清晰的,否则就不会焦急的问,我没有5、6、7、8、9怎么办了。


3带2有3带2的打法,顺子有顺子的打法,一对儿有一对儿的打法,炸弹有炸弹的打法,遇见不同的上家又有不同的打法,这才叫打牌嘛。


十几年前,我做程序员出身,那个时代有个笑话在程序员之间广为流传,说的是有个女文员问她们公司的IT说,我的电脑启动不了了,IT就告诉她,先按开机键,再按enter键,她就说,我按了呀,我按了呀,可怎么按,都没有反应呀,IT过来看,原来是她没插电源......


这个笑话搁在研发群体里听起来,是非常可笑的,因为研发认为人本来就该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死盯着某个固定的方法一点变通能力都没有,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师们嘴里的麻瓜一样,但我告诉你,如果把程序员比喻成魔法师,那我父母就是麻瓜,我太太也是麻瓜。


我父母是50后,我太太是文科生,电脑刚出现的时候,她们并不会玩,总问我一些很LOW的问题,而我的回复永远是一句话:


自己去摸索。


一开始她们觉得我态度很不友好,但自己摸索习惯了,就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我太太一个文科生,会杀毒,会处理基本的软件问题,我父亲会翻墙看国外的网站,我母亲会用基本的软件比如excel,会使用各种新出的电子产品和软件,这是谁教的?


这就是迭代前进的摸索思维教的。


假如我一开始就替她们解决每件事,她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再融入信息时代了。


事实上,站在研发的角度,人类了解所有事,靠的都是摸索,不懂就试嘛,左试试,右试试,根据结果修改试的方向,反复迭代着摸索前进。


你看看婴儿怎么认知世界的?不就是靠试么?你不摸索,怎么学的会呢?


如果你认可这一点,研发思维是可以发散的,发散到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行业,我不认为只有看文档,设计、调试程序才叫做研发,你去做销售卖东西也是一种探索行为,搞不定客户,那反复搞嘛。


你反复搞客户的过程,根据客户的眼色,心情,反馈,不断的修正自己搞客户的方式、方法的这个过程,和你调试BUG,改程序,根据程序运行的结果反复修改的过程,有什么两样吗?我认为没有两样,程序是一个对象,客户也是一个对象,只是一个运行在计算机上,一个运行在现实世界里,一个采用的是C语言,另一个采用的是汉语或者英语或者其它语言,一个依赖反复修改程序迭代着前进,另一个依赖反复修改销售手段迭代着前进。


如果你认可我说的这段话,你去把它平移到任何行业,全都是一样的,你去交易,谋求盈利,不就是反复测试不同的算法,看看哪种能赚钱么?这和你反复测试不同的程序,看看哪种能跑的通有区别么?你去交易,谋求扩大盈利,利润最大化,不就是在能够赚钱的各种算法里,反复迭代,寻求最优解么?这和你反复优化程序,看看怎么样可以占据更小内存,运行速度更快,有什么区别么?再去放大,你去创业,不还是调程序么?


无非你现在调试的是一个团队,调试的是一个市场,本质上还是在反复尝试,根据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程序反馈)迭代着前进.......


看到了吧,在程序员的眼里,这世界就是一坨程序,做什么事,无非都是调程序,哪怕你让我写作,那和写程序能有啥区别?还不是一样的,根据读者的理解,留言,反馈,不断修改表达方式,反复迭代,力求把一件事说的深入浅出,让更多人理解。


所以我们说程序员和程序员思维是两件事。


前者是一个工种,有师父带你,你练熟了,知道某件事怎么干,你就会干了,然后干了十几年,也许不适应了,被淘汰了,中年危机了,都有可能,因为你学会的,只是一个定死的工种,后者则是普适性的学习方法。


程序员思维不就是迭代思维么?


迭代思维不就是反复试,一步一试错的往前走么?你仔细琢磨人类文明的本质是啥?就是一步一试错的迭代着往前走,所以往大里说,人类文明本质上不就是程序员思维么?


如果这一切你都认可,立刻就会明白,我文章写的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那些无非是展现思维的工具而已。


就像你是用C语言去调试程序,还是用汉语去调试客户,不都是依靠迭代思路么?


你呆在我的文章里,就等于呆在我构建的精神世界里,这个世界是我用文字构建的,身为作者,我等同于造物主。


你要是跟我较真知识范畴,很快就会陷入误区,因为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我会的,你都不会。


这难道是因为我是神?


当然不是。


你呆在我构造的精神世界里,我当然是神,因为这个精神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的认知范畴在描述,可如果你仔细想想,跳出去,回到你的主场里去,比如你是个医生,咱们俩来聊外科手术,你马上就会发现我是个白痴,什么都不知道,而你呢?变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告诉你,知识在聊天的时候,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读的书都不一样,每个人经历的、擅长的的也不一样。


但透过知识和经历之外,那些背后体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就很有参考意义了。


就像我开头给你说的那局牌,人家打4、5、6、7、8,我打5、6、7、8、9。


牌重要么?
牌不重要。


重要的是,5、6、7、8、9正好压4、5、6、7、8,这个正好压,才真的很有参考价值。


没有人能复制别人的人生,哪怕自己重来一次都无法复制,这就像把把牌都不会是一样的。


但透过历史牌局,思考打牌的方法,为自己所在的具体牌局里的反复迭代提供思路,却是可以做到的。


专题:

本文发表于 2022-04-24

最后修改于 2022-12-28


上一篇 « 随时翻脸的能力 下一篇 » 财富密码

Big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