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笑长

人生第一课


是否要给孩子塑造一个被净化过的,像童话般的美好世界,我个人的观点是否定的。


我的童年就没有生长在一个非真实的,被美化过的世界里。


我读书生涯里,我妈在物价局工作,物价局主要涉及一切价格不合理的市场行为,而那个年代,价格暴利往往发生在医药和教育领域,也就是说,主要是和医院以及学校打交道。


那个年代的家长,没有今天的家长想法那么复杂,教育还基本上属于粗放型,基本上不会对孩子藏着掖着。


所以作为一个学生,我当然尊重老师,尊重学校,尊重教育,但作为一个执法者的家属,我也直接看到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的另一面。


产业就是商业,商业自有它的规则,就没法是一朵白莲花。


比如老师也是要赚钱的,在学校是拿死工资的,他每上一堂课,也许只有几分钱的补贴,换句话说干多干少一个样,而他在外面补习,也许一节课就是一星期的工资,如果开补习学校,雇佣老师来教书,那收入更高。


比如学校也得盈利,学校并不是不花钱的一个机构,虽然名义上它是财政养着,但是学校有很多其它开支。


学校与学校之间是竞争者的关系,不是说你拿着教育局拨的那点钱就足够你超越其它学校成为名校了。


实际上,在一个没有校友会捐款的中国学校制度下,公立学校必须想办法开源。


你得有钱,才能有更丰富的教研活动,你得有钱才可能有更好的教学硬件设施,你也得有钱,才能像经营球队一样去买入更优秀的老师,甚至买入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


你需要大量的竞赛奖牌以及出色的成绩,甚至广告,给自己学校打响名气。


所谓百年名校,那是烧了一百年的钱烧出来的,并不是很多人臆想的靠心中一团努力,就能实现的。


你要弄钱,就难免乱收费,比如录取考分不足的学生,向家长收取名目众多的赞助费,借读费,课外补习费等等。


你要知道当年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可以看到老师在讲坛上侃侃而谈人生理想,也可以看到他去交罚款时到处求通融的另一幅样子。


这破坏了一个学生心目中的教育么?


没有。


恰恰相反,这触动了我的思考,站在所有人角度的思考。


我知道抱怨的人想说什么,如果真的把钱都花在教育上,也就算了,问题是,并没有,很多钱被贪污了,被挪用了,被校领导分了,而孩子们的很多行为也被拿去参与和经济活动有关的事情,比如给省里高层领导汇报演出。


但我告诉你,这事你得两面去看。


你从情感的角度当然会有很多的诉求,希望教育像白莲花一样圣洁。


但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看,教育和旅游没啥区别,你几百块钱就想去香港几日游,包含机票食宿门票,那它一定充满了强制购物,否则它怎么运营呢?


如果你不想有这些让你不愉快的体验,其实办法只有一条,就是给费用的后面加一个0。


当你通过竞价的方式给出了最高价的时候,你才能完全屏蔽所有的不良体验,比如90年代,市面上也有所谓的贵族学校,一年学费几万块,今天也有,一年学费三十万。


如果你按照人的收入去衡量,90年代一年几万块的学费要比今天一年几十万的学费更贵,这说明科技其实有降低成本。


读者想说的无非就是教育怎么能产业化呢,教育应该是象牙塔,收的那么多税干啥去了……这个话题我不聊,因为聊这个就被删帖了。


我们国家的车子也比发达国家贵三倍,房子也比发达国家贵一倍,那凭啥教育就得是个例外呢?


我们除了人工,一切都比发达国家贵,交了税之后还得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养老产业化,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如果你承认制度优势就摆在那里,那你就会学会如何在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去思考。


而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对真相。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让孩子面对真相才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我昨天送小孩上学,路上问他今天上什么课,他说他预习了,语文课要讲的是古代一个人跑去有藏书的人家里,用脑子把书的内容记下来,因为他买不起书,从这个故事里体现了他的好学精神。


看到了吧,老师还没讲,他就直接领悟出中心思想了。


呵呵。


我跟他说,我的看法和你不太一样:


中国的书最早是刻在竹简上的,把竹子削成竹片就很耗人工,再刻字,那就更花费时间,所以书只有贵族才有的读。


隋朝才有雕版印刷,宋朝才刚开始活字印刷,而实际上,一直到清朝,那些销量低的书,仍然是手抄版居多,我小时候就读过清手抄版聊斋志异。


人做一件事,一定是怎么划算怎么来。


一个人手抄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要大半年,也就是说那本书的价格,跟一个人一年的工资差不多,那你想想看,它得有多贵,所以古代的书,也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因为它不走量,不走量,单价就贵,换句话说,当你在花一年的工资买一本书,和花半个月把这本书背过里面二选一,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这才是你课文中那个人背书的原因。


这是第一个维度,第二个维度是什么呢?


当书这么贵的时候,就会形成知识垄断,进一步会形成阶级固化,要打破这种固化就得想办法读书,这个书生出于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才去人家里背书,而不纯粹是好学。


也正是因为书的价格这么贵,它失去了大众的购买基础,它不是一个必需品而是一个奢侈品,它就反过来影响了书的数量。


书太贵,买的人少,那写的人,自然也少了,写书的人,废话也少了,比如道德经一共才5000字。


书少了,内容少了,人就能花一生的时间把它看完,比如纪晓岚就看完过几乎所有的书,那这一切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是PC,是互联网。


当有了电脑存储设备的时候,书的印刷成本几乎变成0了,copy无数份只要一瞬间,当有了互联网的时候,书在走量的成本上,也近乎为0了。


当成本不再构成限制,那知识就爆炸了,纪晓岚读了一辈子书,人家让他写,他不想写,他说觉得没啥好说的,别人都说过了,我没读几年书,每天都可以胡说八道一大篇。


不是我无耻,而是因为成本低。


面对爆炸的信息量,面对人人都想胡说八道几句的大环境,你要企图去背书,那你背到死,也背不了一丢丢。


这就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大概庄子是穿越回去的,他见过互联网时代......


天聊到这里,他就到学校了,我停止了给他讲开学的第一课。


我给他讲的课,里面没有情感色彩,没有努力还是不努力,没有好学还是不好学。


有的只是这个课文里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他面临的选择,以及背后的经济原理。


我没有说我讲的课比老师好,我只是觉得我孩子有权利面对真相,起码从我口中。


今天的时代和三十年前的时代肯定有很大的不同,但今天的学生和三十年前的学生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很多时候,你以为他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其实什么都懂,他只是不想触怒你,在扮演天真而已。


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或者在某个年龄无法理解成人世界,他都能理解,除非你对他刻意隐瞒。


家长总喜欢把事情阶段化,比如一个孩子,告诉他不可以谈恋爱,一直告诉他,直到某一天,忽然态度180度大转弯,批评他,你咋还不结婚呢?


真正打击一个人的,往往不是真相。


而是隐瞒真相。


一个孩子如果真的信了家长和老师编造出来的童话故事,在该思考的年龄里拒绝思考,拒绝成长,那么等到成年的那一天,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从而失落,甚至排斥,乃至无法生存。


就像我们从小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长大了发现现实和教育差距甚远,然后抱怨自己没有遇见幻想中那么好的榜样,没有遇见幻想中那么好的世界。


你非要给他虚构一个像红楼梦一样的世界,当他一走上社会,看见金瓶梅,那你让他怎么适应呢?到底是世界在骗他,还是你在骗他呢?


我念书的时候就发现,以我的阅历来看,在老师这个群体里,贪污最多的,往往是品德老师。


为什么每天看着英雄榜样的品德老师反而是所有老师里贪污最多的呢?


这是笑话么?当然不是。


主课老师,比如语数外物化,是可以通过补课以及各种竞赛培训班的方式获取额外收入的,那品德老师,通过什么方式赚外快呢?难道去给小学生补习品德课?


品德老师也是人,也需要赚钱买房,养家糊口,在大城市立足,尤其是男老师,更是如此,所以品德老师就更有往上爬成为校领导的动力,因为他没有办法通过补课来改善经济条件,而往上爬之后呢,他会发现只能通过权力来改变自己的经济条件。


由此可见,天天看英雄榜样的教育是无用的,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可以说,干嘛要上这门课,干嘛要,你不懂么?你当然懂,这事情背后又联系到某些制度因素,一直联系到根本大法,一环扣一环。


如果你不肯思考,你就可以简单的得出一个结论:表里不一,你欺骗了我,然后把自己走入社会后的一切不顺利都归咎于自己太傻太天真,被欺骗了.......


但这种归咎有什么用处呢?
或者说能改变自己什么呢?
反而很容易让你走上歪路。


因为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太傻太天真之后,往往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就像电视剧里的傻白甜黑化的过程,误以为只要够坏就能成功似的,事实上,黑化后的白莲花,往往下一集就领盒饭了,这不是我在乱编,而是生活经验。


为啥呢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复杂的关联。


你弄不清里面的脉络,一味的瞎来,不领盒饭才怪。


哪怕你去做技术,你看看道格拉斯TCP/IP三卷本,就会发现技术模型的设计,无非是一部打补丁史,一部妥协史,完美,从不存在。


人类不是一个由圣母玛利亚设计好终极形态,然后投放到地球上的样板物种,而是一个跌跌撞撞,不停的犯错,不停的在不影响现有社会形态运转的情况下,通过妥协、打补丁、试错来热升级的系统。


社会好像一台服务器,它不是暴力停机下的重装系统,而是一直在运行的状态下,热升级,这就使得所有企图入世的人,第一件事都是学会弄清楚社会现有的运行状态。


去了解社会每个已经存在的BUG,去了解每个BUG的历史,以及每个BUG历史上打补丁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这套运行着的社会机器。


而要认知,就必须面对真相,研究真相。


而不只是小时候选择被骗,长大了选择抱怨。


让一个孩子从小就能看清一切问题,他才有的选择,他如果一直被欺骗,傻了吧唧的活在不真实的世界里,他看不清问题,就没法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最优解,他找不到一条更好的方式,他就会变蠢。


一个人被傻傻的欺骗十几年,变成无法思考无法面对真相的人,以落后十几年的心智进入社会,再面对无数失望,被欺骗,又一切都为时已晚的感觉......这难道是家长想要送给孩子的礼物么?


爱一个人,就让他独自面对真相。


这才是《人生第一课》


你不让他上这真相的一课,他走上社会,一样会被强行去上《社会第一课》。


他会看到在大众面前扮演创业导师的政协委员侃侃而谈青年人要走正道,隔了没几天就在美国因性侵案被司法调查;


他也会看到或许真如国民老公说的也许只是点外卖的时候价格没谈拢,被有组织的团伙钓鱼敲诈了;


他也会看到他从小一直以为是救世主的存在,打着为他减税的旗号,让他拿到手里的钱变得更少;


他更会看到某些人的神留言:“小时候最恨的人是蒋介石,长大了之后发现更恨蒋介石了......”


就像清宫剧里演的那样,笑看人生的往往一开始就不是白莲花,而白莲花备受打击黑化之后往往会走上不归路。


孩子首先是个人,面对真相,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哪怕他未成年.......


专题:

本文发表于 2022-04-21

最后修改于 2022-12-29


上一篇 « 矛盾与沟通 下一篇 » 如何去割韭菜

Big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