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笑长

控心术(一)

朋友:员工总说自己有拖延症,不管我们怎么催促,他每次都能拖到任务截止的最后一刻才匆匆忙忙地交活,怎么办。

答复:其实他就是为了最后一刻把工作成果交上去,才在前面那些天磨磨蹭蹭。

是不是听上去怪怪的。

一般来说,我们的想法是,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比如,都是因为他之前磨磨蹭蹭,才导致最后一天完成任务,但目的论告诉我们:

我们对结果的预期,
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我们一直以为,很多人做事拖拉,经常迟到,是因为他做事情没有时间概念,不够上心,实际上是因为他知道迟到问题不大,他才会迟到,才会拖拉,如果迟到他在意的人就会死,他还会迟到吗?

这么一想,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变了。

以前,我们会想:

  • 你怎么这么不靠谱
  • 你怎么不准时出现
  • 你怎么可以这样呢

现在,我们会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一定是想过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想:那我们能不能准确有效地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从而举重若轻地改变他的行为呢?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准确有效地改变他对结果的预期,从而举重若轻地改变他的行为呢?

步骤一:从对方出发

曾经,小孩子不刷牙,我常常第一反应都是:“不刷牙,牙齿会长虫哦,你怎么能不刷牙呢?别的小朋友都在刷哟,我这孩子不爱刷牙、不爱吃饭、不好好睡觉这可怎么办?一定要改才行啊。”

而现在我的思考角度是:“他为什么会冲着不刷牙这个结果去呢?他的心理预期是什么?”

相比之下,后者才是真正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后来,面对小孩子的刷牙问题时,各种各样的办法在我脑袋里出现,比如我会跟他约定:“我们今晚有30分钟可以讲故事,如果你用5分钟刷牙洗脸,那我们可以讲25分钟故事呢。”有了“讲故事”这个预期,刷牙也不再拖拉了。

所以,要管理一个人的心理预期,一定要从这个人本身出发:

  • 要明确让他知道,他表现不一样了,结果会有什么差别。
  • 要保证结果上的这个差别,是他真正在乎的。

步骤二:明确执行人

几年前,有一家医院,总有陪床的人在走廊吸烟,院方就在走廊上贴出了一条“禁止吸烟”的标语,可想而知,这个标语收效甚微。

后来,医院贴出了第二条标语——“禁止吸烟,违者罚款200元”,好像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总是有一些人心存侥幸。

于是,医院又在这条标语的后面,增加了五个字,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人在走廊上吸烟了,这五个字是“此处有监控”。

“此处有监控”意味着有人监督,有人执行这个结果,这样想在走廊上吸烟的人就会知道结果是赖不掉的,也就会自觉地去掂量“吸烟”的后果。

再说一个关键点。

老板说:“上班不许迟到啊,谁再迟到谁就要发红包。”有些同事迟到了,但就是不发红包,嬉皮笑脸地赖掉,但如果老板说的是“谁再迟到,我就从他工资里扣钱”,结果就不一样了。

这两句话的差别在哪里呢?

在第二句话里,老板说了“我”,而这个“我”就是结果的执行人,“我”可以控制这个结果,主动权在“我”手里。

步骤三:态度要坚定

有段时间,小孩子到了吃饭时间总是磨磨蹭蹭,姥姥会说:“再不来吃饭,今天就没饭吃啦。”可是,就算孩子没有乖乖听话马上来吃饭,等他跑到饭桌前一喊饿,姥姥还是会给他吃,你看,如果只是说了,而不去做,这就是在行为上默许孩子可以继续磨磨蹭蹭。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坚定呢?姥姥设置的结果是:如果不马上来吃饭,就没饭吃。但是姥姥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吃饭。设置的结果和目的自相矛盾,设置者当然就不可能坚定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设置的结果,不能和你的目的相互矛盾。

有一次,孩子不吃饭,姥姥哄他说:“乖,如果你好好吃饭,姥姥就给你买一个和你一样高的乐高玩具。”这可把小孩子高兴坏了,他立刻乖乖听话。当父母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真的给小孩子买了一个和他一样高的乐高玩具。姥姥很不解:“我只是哄哄孩子而已,这么贵的玩具,为什么真的去买啊?”

如果你每次都不坚定地兑现结果,孩子的心理预期就会变成:我不听你的,因为你说了也不算数。我们真的给他买了玩具,他看到了结果,下次他就会更加相信,我们真的会说到做到

步骤四:不按套路出牌

方法一层不变人就免疫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来一个方法叫作:改变参数。换句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让事情不在原来的脉络下继续发展。

参数改变了,大家就会觉得这次有点儿不一样了,就不得不重新去试探新的规则:“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会怎么样?如果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这样固有的预期就会发生变化。

其实参数有很多种,而且不一定非得是人。比如你想要对方更重视夫妻关系,就可以说:“我最近工作压力很大,身体也不好,医生说我需要更多的陪伴。”增加了一项身体状况参数的情况下,对方就要重新判断,如果他不陪伴你,会带来什么后果。


小结:

有的人考虑问题的模式往往是按照因果顺序,认为先有原因,再有结果,比如:为什么迟到?因为闹铃没响、路上堵车等等,这种因果逻辑,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常常觉得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但现在,我们考虑问题有了一个新的维度:对结果的预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会迟到?因为我们知道迟到问题不大,所以我们才迟到。这种倒因为果的认知方式,颠覆了常规的因果逻辑,也教会我们,想要增强说服力,影响别人的行为,最需要做的是改变对方对结果的心理预期。

如果不能顺利地改变对方的心理预期,你还可以尝试明确执行人、足够坚定、改变参数等方法。


专题:

本文发表于 2022-04-07

最后修改于 2022-12-27


上一篇 « 会分工以后才明白 下一篇 » 控心术(二)

推荐阅读

Big Image